【青岛日报】 青岛市现代海洋英才 | 郑轶:推动海洋高端监测装备实现国产化
研究员郑轶:
推动海洋高端监测装备实现国产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洋监测装备的有无、优劣,极大影响着经略海洋能否深入。郑轶长期从事海洋声学、海洋监测、海洋信息工程等领域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制工作,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聚焦海洋核心仪器和高端传感器领域“卡脖子”难题,聚力创新,推动我国海洋监测装备迈向“高精尖”、实现国产化。
推动海洋监测装备高端发展并实现国产化
海仪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一批从事海洋监测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的科研院所, 60多年来,在海洋监测装备领域形成了一批成果,推动了我国海洋事业发展。“不过,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领域的自给率仍然比较低,缺少总体水平超过国外、居世界领先水平的同类产品。深海和高精度海洋仪器装备和传感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实现海洋监测装备的自主可控,刻不容缓。”郑轶说。
自2006年博士毕业到海仪所工作以来,郑轶带领团队深耕海洋监测装备研发,突破“甚低频水下目标探测”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了我国急需的“噪声探测技术装备”,使我国具备了自主研发针对甚低频低噪声目标被动探测设备的能力,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攻克高可靠性声学释放器成套关键技术,研发的成果“高可靠性声学释放器成套关键技术”“MFSK低频水声通信机关键技术”作价1200万元增资青岛泰戈菲斯海洋装备股份公司,实现了海洋声学释放器、低频水声通信机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垄断和禁运,成为目前能够与国外品牌同台竞争的唯一国产品牌。
“为了持续推动海洋监测装备高端发展并实现国产化,我们还编制了‘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图谱’,系统梳理了136种海洋传感器和核心仪器发展的痛点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路径。” 郑轶表示,他们把图谱在领域内广泛发布,号召各环节科研人员从源头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在行业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响应和好评。
将海洋仪国产化率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
当前,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轮信息技术融入海洋仪器领域,“智慧海洋”工程的深入实施,海洋仪器装备的发展呈现出智能化与信息化的趋势。一些海洋发达国家新研制的海洋仪器装备已经实现模块化。相对而言,我国海洋技术和仪器装备近年来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海洋仪器装备的研发投入高、试验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我国大多数科研机构在海洋仪器装备研制时多以跟踪仿制国外已有产品为主,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海洋仪器与技术的整体发展。
在以往的工作基础上,在郑轶带领团队布局下,近年来,海仪所牵头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中心”,该中心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为目标,以市场化的体制机制,构建“国际合作、科研、教育、产业”集聚化生态圈,打造涵盖“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资源,贯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环节的全链条、开放式闭环发展生态。“借助生态发力,目前共有54项专利技术和26项专有技术以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方式在青岛转化落地,实现海洋声学释放器、水声通讯机、系列海洋生态传感器、海洋盐度传感器、大气气溶胶激光雷达等10余种海洋仪器设备的国产化,将海洋仪国产化率由原来的22%提高到30%,进一步强化了青岛在海洋信息工程领域的领先地位。共注册成立科创企业9家,成立全资子公司1家,总注册资本1.9457亿元,吸引现金投资6307万元。”郑轶说。
海洋仪器装备具有研发投入高、试验周期长、风险高、难度大等特点,成功研发一款成熟的海洋仪器产品并得到海洋领域的认可和应用极具挑战性。“但海洋仪器装备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没有海洋仪器装备的支撑,所有海洋经济门类都将无数据可依。” 郑轶表示,未来,他将带领团队以“海洋核心传感器与高端仪器图谱”为抓手,沉下心来深耕海洋高端监测装备领域,探索利用新材料、新原理、智能传感及传感网络技术推动产生微型化、智能化、高可靠性的新型传感技术;融入智能控制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海洋仪器自主的数据采集、跟踪和控制、修复故障、融合监测数据等功能,不断破解海洋仪器装备广泛依赖进口的问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文 韩星/视频)
信息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